江蘇星亞新能源太陽能供熱采暖
瀏覽數量: 2 作者: 本站編輯 發布時間: 2020-10-14 來源: 本站
按建筑熱工設計分區,我國2/3以上的國土面積屬嚴寒和寒冷地區,為保證生存的基本條件,建筑物必須供暖。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住環境的改善,夏熱冬冷地區對采暖的要求不斷提高,城鎮絕大部分家庭已安裝空調自行解決冬季采暖問題。目前,我國城鎮建筑消耗采暖用能1.3億噸標煤/年,相當于我國2004年煤產量的10%%左右。與單獨的太陽能供熱水相比,太陽能供熱采暖獲得的節能量更大。因此,太陽能供熱采暖是繼太陽能供熱水之后,需要在建筑中應用推廣的又一項太陽能熱利用技術。
太陽能供熱采暖的應用現狀
相對于單純的太陽能熱水供應,我國兼有冬季供暖的太陽能供熱、采暖技術和工程應用水平較低,由于主動式太陽能采暖系統復雜、設備多,所以初期投資和經常維持費用都比被動式太陽能采暖高。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從國情出發,過去采取的政策是優先發展被動式太陽能采暖。
我國的第一棟被動式采暖太陽房1977年在甘肅省民勤縣建成,經過廣大科技工作者20多年的努力,通過國家“六五”、“七五”、“八五”科技攻關項目,在引進、消化、吸收世界太陽能建筑技術的基礎上,我國己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包括理論、設計、施工、試驗及評價方法在內的一整套被動式太陽能采暖技術,建成了幾百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的被動式采暖太陽房。“十五”期間有代表性的示范工程是由世界銀行貸款、全球環境基金贈款,在中國基本衛生服務項目中的衛生Ⅷ支持性項目完成的29座被動式太陽能采暖鄉鎮衛生院,分別位于甘肅、青海和山西省。
受經濟水平的制約,主動式太陽能供暖系統在我國一直發展得比較緩慢,太陽能供熱、采暖工程應用仍處于起步階段。目前,已經建成了若干單體建筑太陽能供熱采暖試點工程,如北京清華陽光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和北京桑普公司的辦公樓,北京市平谷縣新農村建設項目的將軍關、玻璃臺等鄉村的農民住宅,拉薩火車站等;但太陽能區域供熱、采暖(小區熱力站)工程則還沒有應用的實踐。這種太陽能供暖系統的推廣障礙并不在于集熱、供暖技術本身,而在于投資費用高和春、夏、秋季熱水過剩,需要通過季節蓄能技術和全年的綜合利用,與地源熱泵、生物質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的互為補充來解決。
2006年5月啟動的財政部、建設部“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推廣項目”中包括了較多的太陽能供熱、采暖工程,在2006年~2007年申報通過的212個項目中,太陽能+熱泵綜合的項目占25%%,待該項目實施完成后,將極大帶動我國太陽能供熱采暖技術的發展和提高。
太陽能供熱采暖的技術規范與標準
為適應建筑節能的形勢要求,由建設部工程質量安全監督與行業發展司組織編寫的《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節能專篇》暖通空調·動力分冊中,專列了一章(第九章:太陽能供暖系統)規定了太陽能供暖系統的設計原則,給出了相應的設計參數和設計方法。
為提高我國太陽能供熱、采暖系統的工程設計和建設水平,建設部在2006年的工程建設標準規范制定、修訂計劃中,將國家標準《太陽能供熱采暖工程技術規范》列入了立項計劃。該標準的主編單位是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目前標準的送審稿已通過專家評審,預計于2008年內完成標準的報批稿上報。
太陽能供熱采暖技術的發展戰略
“十一五”期間,我國的太陽能供熱采暖技術和工程應用將會有較快的發展,特別是財政部、建設部的“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項目”完成后,會獲得相當數量示范工程的實踐經驗總結。所以,近幾年的工作應著重放在為將來實施太陽能供熱采暖技術推廣及相關政策的制定創造條件上。一方面積極開展工程應用示范,另一方面可以挑選工程應用較多的地區,先行醞釀制定地方性的太陽能供熱采暖技術推廣政策。
太陽能供熱采暖是繼太陽能熱水之后,最具發展潛力的太陽能熱利用技術,是今后應大力推廣的技術。我國太陽能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太陽能資源區劃的第1區和第2區),都是氣候寒冷、常規能源比較缺乏的偏遠地區,如西藏、新疆、內蒙古等,既有實際的采暖需求、又有充足的資源條件,是應用太陽能供熱采暖條件最為優越的地區。但是,這些地區大多比較貧困,缺乏工程示范的經濟支撐能力。所以,國家應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重點扶持這些地區開展太陽能供熱采暖的工程示范,在此基礎上總結經驗,進行可行性研究分析,并在條件成熟后,率先出臺推廣太陽能供熱采暖技術的地方性政策法規,逐步過渡到全國。
必須努力提高太陽能供熱、采暖系統的太陽能保證率,做到全年綜合利用;應研究開發短期和季節蓄能新技術,在我國北方冬季寒冷、夏季涼爽的地區,蓄存春、夏、秋季太陽熱能用于冬季采暖,提高太陽能供熱、采暖系統的節能效益,這是太陽能供熱、采暖技術進步的重要發展方向。
應提高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多種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綜合利用技術水平,包括優化設計、智能化控制、蓄能技術等,發揮不同能源種類的各自優勢,做到多能互補;開發太陽能供熱、采暖綜合利用“綠色建筑”的評估檢測技術,建立太陽能供熱、采暖綜合利用“綠色建筑”性能評估體系,進行建筑物能效標識認證,從而保證市場的持續健康發展。